新闻动态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 2025 年新增华人院士名单及介绍!

         发布日期:2025-10-12 03:11    点击次数:187

ATSE概述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简称 ATSE)是澳大利亚四大国家科学院之一,成立于 1975 年,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作为澳大利亚应用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ATSE 汇集了 900 多位澳大利亚顶尖工程师、应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共同致力于创造更美好的澳大利亚和世界。历史沿革ATSE 的前身是 1976 年 2 月成立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技术科学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 ATS)。其成立背景可追溯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由澳大利亚知名国防科学家 WAS Butement 博士提出建立应用科学院的构想,随后澳大利亚工业研究组(Australian Industrial Research Group, AIRG)成立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在经历了多次讨论和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协商后,委员会于 1972 年 11 月提交报告,指出建立独立学院的必要性。1975 年 3 月 12 日,理事会决定将学院的名称改为技术科学院,并于 1976 年 2 月 24 日在墨尔本举行成立典礼。1987 年 1 月,技术科学院正式更名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以反映其在工程领域的扩展。组织宗旨与愿景ATSE 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和繁荣的澳大利亚,在这里,工程和应用科学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发展有竞争力的行业,并使所有澳大利亚人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其核心使命是帮助澳大利亚人理解并使用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ATSE 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使命:•庆祝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卓越成就,通过任命杰出院士、奖励新兴创新者并为下一代提供建设更美好澳大利亚和世界所需的技能•作为决策者的证据驱动声音,提供基于证据的政策建议•开展世界级的 STEM 职业发展项目,培养解决紧迫挑战所需的知识创造者和创新者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ATSE 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Council),由院长(President)、副院长(Vice-Presidents)及多名理事组成。理事会负责制定战略方向、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监督工程院的日常运营。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涵盖能源、环境、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关键领域,专注于特定方向的研究与政策制定。ATSE 下设四个学部,包括二十三个学科领域:1.应用物理科学和技术学部(六个学科领域)2.应用生物科学和技术学部(六个学科领域)3.工程学部(六个学科领域)4.管理、发展和领导学部(五个学科领域)ATSE 的工作是提供决策咨询,向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社会团体提供建议、评论和支持(3)。主要活动形式包括院士大会、学术会议、重大项目调查、联机调查、院士论坛以及与国外兄弟单位及其他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院士选拔标准与程序ATSE 院士由同行选举产生,代表着澳大利亚在应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院士选举过程极为严格,候选人需要在技术科学或工程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于参与新技术和现有技术的成功应用和商业化的人士,会给予特殊考虑。院士选拔标准主要包括:1.在技术科学或工程学方面的突出个人贡献2.技术工业的革新管理与创新发展3.非技术工业领域的技术应用4.涉及技术科学和工程学有关课题的研究所、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革新管理和发展5.在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方面的突出贡献选举程序包括推荐、材料提交、资格审查、投票等多个环节,候选人必须获得出席并投票院士的 3/4 选票才能当选。外籍院士人数不能超过总院士人数的 10%。对澳大利亚及全球的贡献ATSE 在澳大利亚科技发展和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政府的重要智库,工程院定期发布技术白皮书与政策建议报告,内容涉及气候变化应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在国际舞台上,ATSE 与多个国际组织及国家工程院保持密切合作,包括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和英国皇家工程院(RAEng)。通过联合研究计划与人才交流项目,澳大利亚工程院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025 年 ATSE 新增院士2025 年 9 月 24 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公布了 2025 年新增选院士名单。本次共有 35 位杰出科学家入选,来自电池和太阳能技术、材料工程、科技政策、太空探索、机器人、健康及医疗创新、空气污染和航空等多个研究领域。新增院士的整体情况2025 年 ATSE 新增选的 35 位院士中,有 8 位是华人学者,占比约 23%,这一比例反映了华人科学家在澳大利亚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影响力。这些新增院士将在 2025 年 11 月举行的学院年度大会上受到欢迎。新增院士名单中还包括一位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The Hon Peter Garrett,他是一位为澳大利亚科技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公众人物。华人院士的学科分布2025 年新增的 8 位华人院士分布在多个关键科技领域:•气候与健康领域:1 人•能源催化领域:2 人•材料工程领域:2 人•电气与控制系统领域:2 人•机器人领域:1 人这种多元化的学科分布反映了华人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各个科技前沿领域的广泛参与和卓越成就。2025 年新增华人院士详细介绍郭玉明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郭玉明教授现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院教授、莫纳什大学气候与空气质量研究中心主任。他同时担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医学健康委员会领袖计划科学家。郭教授 1982 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5 年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学位;1994 年获得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还曾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与成就郭玉明教授是全球环境健康与生物统计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显著推动了减轻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的工作。他整合了人工智能、尖端技术和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方法,对全球公共卫生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空气污染暴露评估树立了新的基准,并制定了空气质量指南2.支持了热浪预警系统的建立3.研究领域涵盖环境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全球环境变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城市设计、居住环境、遥感建模和传染病建模郭教授领导或参与了多项大型国际合作,评估空气污染、居住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他的研究主要得到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维多利亚州卫生部和惠康信托基金的支持。学术影响力与荣誉郭玉明教授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 600 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The 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自然》(Nature) 系列期刊等。他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被引用次数超过 150,000 次,H 指数为 111。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曾获得国际环境流行病学学会颁发的最佳环境论文奖,以及《柳叶刀》-CAMS 委员会颁发的最佳青年科学家奖。他还担任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智库成员,并在多个研究资助评审委员会和《环境健康展望》、《国际环境》、《PeerJ》和《癌症流行病学年鉴》等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任职。乔世璋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乔世璋教授现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工学院纳米技术首席教授,能源与催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电池回收培训中心主任。他同时担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FAA)、国际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FIChemE)、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ACI)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乔教授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化学、材料科学两个领域的高被引学者。他还是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EES Catalysis》的主编。研究领域与成就乔世璋教授是国际公认的能源催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从事新能源技术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包括电催化、电池、光催化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 590 篇,引用超过 14.8 万次,H 指数为 198。乔教授在能源创新方面的突破跨越了基础发现到转化研究,从实验室工作台转向设备生产。他的创新纳米结构材料和低成本催化剂正在多个行业领域重新定义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转换和存储。他的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发明了多项商业化专利技术,帮助推进全球可持续能源制造2.开发了用于生产绿色氢气的电催化海水分解技术3.研发了用于智能电网大规模电力存储的水电池技术,目前正在与行业合作伙伴进行商业化研究学术影响力与荣誉乔世璋教授在 2025 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of Potassium Lactate Oxidation for Hydrogen and Solid Potassium Acetate Production",以及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 "Urea Complete Conversion to Compound Fertilizer in Industrial-scale Tandem Reactors"等。他还与合作者共同撰写了关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阳极设计的综述文章,发表在《Chem》期刊上,探讨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阳极设计差距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他在能源催化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乔教授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 2023 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工业桂冠学者奖、2021 年南澳大利亚年度科学家奖、2019 年阿德莱德大学副校长卓越研究奖、2017 年澳大利亚桂冠学者奖等。沈岩松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沈岩松教授现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反应流动实验室主任,中澳矿冶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于 2001 年和 2003 年获得东北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 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沈教授的学术生涯成绩斐然:2012 年入选澳大利亚科研基金委国家优秀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3 年获澳大利亚工程院的澳洲低排放煤炭利用技术青年科学家奖,并当选中澳矿冶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6 年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工程系全职教授(tenured)。研究领域与成就沈岩松教授是计算反应流与过程冶金学领域的顶尖研究者,拥有丰富的工业合作经验。25 年来,他专注于低成本绿色炼铁技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多项具有工业效益的应用技术。他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塑了全球多家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促进了澳大利亚铁矿石和燃料的持续出口2.对高炉建模技术的深入研究,革新了这一对全球脱碳至关重要的领域3.开创了高效退役太阳能电池板回收技术,用于提取贵重金属与材料4.主导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光伏板回收与可持续性研究中枢的工作沈教授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的高炉建模技术帮助钢铁企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而他开发的太阳能电池板回收技术则为解决电子垃圾问题提供了创新方案。学术影响力与荣誉沈岩松教授在 2025 年领导的研究项目 "UNSW – blast furnace innovations: sustainable, low-carbon ironmaking project" 获得了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ARENA)的支持,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创新且高度可行的可再生注入 - 可持续炉料(RISB)工艺,用于实现近期可实现的高炉炼铁脱碳。截至 2025 年,沈教授领导着一个由 40 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组成的充满活力的大型研究团队 ——"PROMO Group",该团队专注于资源和能源行业的各种复杂流程和反应器研究,特别是在工艺冶金、固体燃料制备 / 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过程(如生物质 / 氢和回收)方面。沈教授现任澳大拉西亚颗粒技术学会主席,并获得过多项荣誉与奖项。他的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石碰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石碰教授现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杰出教授,阿德莱德大学先进无人系统实验室主任。他同时担任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石教授的学术背景丰富:1982 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5 年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学位;1994 年获得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4 年 —1995 年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与成就石碰教授在系统与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和控制论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名被广泛引用的研究人员,他的工作在学术界之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医疗保健、制造、国防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行业和社会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他的研究贡献主要包括:1.在系统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2.推动了先进无人系统技术的发展3.在医疗保健、制造、国防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石教授是全球公认的该领域的领导者,曾担任国际系统与控制论科学院院长和 IEEE 系统、人与控制论(SMC)协会副主席,现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主编。学术影响力与荣誉石碰教授在 2025 年发表了 "Multi-relation learning network for audio-visual event localization"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表在《Knowledge-Based Systems》期刊上,展示了他在人工智能和多模态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是多个顶尖专业协会的会员,包括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工程技术学会,以及欧洲科学院的成员。他的贡献赢得了许多荣誉,包括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颁发的 MA Sargent 奖章、Norbert Wiener 奖和 IEEE SMC 协会颁发的 Lotfi Zadeh 先锋奖。谈瑛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谈瑛教授现任墨尔本大学电气、机械与基础设施工程学院教授。她于 1995 年获天津大学学士学位,2002 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谈教授的学术经历丰富:2002 年加入麦克马斯特大学,担任化学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自 2004 年以来一直在墨尔本大学工作;曾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授予的澳大利亚博士后研究员(2006-2008 年)和未来研究员(2009-2013 年)。研究领域与成就谈瑛教授是机器人领域的杰出研究者,研究兴趣主要为智能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实时优化、采样数据分布式参数系统和地层控制。她在学习控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革新了康复机器人技术,显著改善了行动障碍者的生活质量。她以融合科学严谨性与商业敏锐度的独特能力著称。谈教授最具变革性的成就之一是开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这项成果源于她在人体运动学习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通过与临床医生、患者、工程师和行业伙伴密切合作,ARMMotus 于 2021 年在全球上市。这款商业成功的机器人荣获多项国际知名设计大奖,目前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物理治疗诊所。学术影响力与荣誉谈瑛教授的研究成果在 2025 年的多个场合被提及,尤其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在 2025 年外滩大会上,傅利叶公司展示的 ArmMotus™ EMU 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与 ExoMotus™ M4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产品采用先进的力反馈技术,可模拟治疗师的手法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则通过多关节联动设计,提供接近自然的步态训练。这些产品已在多个社区卫生中心整套配备,并与上海曙光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展开合作。谈教授还开创了假肢与虚拟现实领域的新进展,为一家新衍生企业的成立奠定基础,同时致力于开发可穿戴技术以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汪国秀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汪国秀教授现任悉尼科技大学杰出教授,清洁能源技术中心主任。他同时担任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会士。汪教授在 2025 年获得了多项荣誉:2022-2025 年获得Research.com澳大利亚材料科学领域领导者奖;2024 年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工业桂冠学者奖;2025 年 5 月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25 年 9 月当选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与成就汪国秀教授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双领域的高被引研究者,长期从事且深耕于材料化学、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和电池技术领域。他的研究方向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电催化制氢。汪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电池技术、单原子催化与原子级薄二维材料领域的先驱。他的开创性科学理念正在加速澳大利亚的清洁能源转型。他的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防火高性能锂电池与高性价比钠电池2.为锂离子电池开发的尖端高性能正极材料3.显著提升锂空气电池性能的新型氧化还原活性分子4.在绿色制氢的单原子催化领域创造了世界纪录5.建立了被广泛采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学术影响力与荣誉汪国秀教授发表了 700 余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超过 79600 次,h-index 高达 154(Google Scholar),入选 Web of Science/Clarivate Analytics 高被引学者(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他担任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和《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副主编。他的研究成果在 2025 年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固态电池领域。据报道,中国国轩高科在 2025 年 5 月举行的全球技术会议上展示了其全固态电池和准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教授研究成果的启发。王红霞教授基本情况与学术背景王红霞教授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昆士兰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中心、清洁能源技术中心学科带头人。她同时担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会士和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RACI)会士。王教授获得了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未来科学家(Future Fellowship)、工业界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Fellowship Industry)等人才项目支持。研究领域与成就王红霞教授是新兴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卓越的研究者,致力于将实验室取得的突破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果。她的研究方向为绿色能源关键材料与器件,主要包含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ZTS 基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电池,在相关领域已发表 190 余篇科学论文。她的主要研究贡献包括:1.开发的碳电极技术实现了高效耐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造2.这项专利创新现已支撑澳大利亚初创企业 Halocell 的商业化进程,强化了本土自主制造能力3.研发了一种在澳大利亚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4.开发了环保型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王教授的工作架起了学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既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事业作出贡献,也使澳大利亚成为低碳解决方案领域的领跑者。学术影响力与荣誉作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王红霞教授担任多个领导职务,积极助力国家科研能力建设并指导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在 2025 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节点,被业内普遍视为 "钙钛矿量产元年"。极电光能于 2025 年 2 月宣布首条 GW 级钙钛矿组件产线量产,开创行业先河;消费端柔性钙钛矿组件已实现出货,轻量化、可弯曲特性打开 C 端市场想象空间。王教授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她开发的碳电极技术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持。共同特点与贡献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共同特点2025 年新增的 8 位华人院士展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研究特点,他们不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郭玉明教授将环境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全球环境变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城市设计、居住环境、遥感建模和传染病建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乔世璋教授在纳米材料、电化学、催化科学、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他的研究跨越了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研究的多个层次。沈岩松教授的研究涉及计算反应流、过程冶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将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紧密结合。这种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模式2025 年新增的华人院士普遍具有很强的产学研结合能力,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还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谈瑛教授开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 ARMMotus 于 2021 年在全球上市,这款商业成功的机器人荣获多项国际知名设计大奖,目前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物理治疗诊所。王红霞教授开发的碳电极技术实现了高效耐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造,这项专利创新现已支撑澳大利亚初创企业 Halocell 的商业化进程,强化了本土自主制造能力。沈岩松教授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多项具有工业效益的应用技术,重塑了全球多家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促进了澳大利亚铁矿石和燃料的持续出口。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模式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为澳大利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澳大利亚科技发展的贡献2025 年新增的华人院士对澳大利亚科技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首先,他们推动了澳大利亚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健康医疗、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例如,汪国秀教授在电池技术领域的研究为澳大利亚的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郭玉明教授在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研究为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他们促进了澳大利亚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这些华人院士大多具有中国教育背景,他们的存在为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最后,他们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澳大利亚的科技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例如,沈岩松教授领导着一个由 40 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2025 年新增的华人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澳大利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郭玉明教授在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全球 38 个城市用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他的研究显示,在全球升温 3.0°C 的情况下,这些城市中有一半的高温相关死亡人数可能在不到十年内超过 COVID-19 死亡人数,这一发现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乔世璋教授在能源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的能源技术开发,他的研究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汪国秀教授在电池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电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为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华人院士的研究成果正在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华人科学家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展开剩余1%

END

高引学者智库

聚焦全球各个国家的主要科学组织,硬核解读,追踪重大科学突破,挖掘组织背后故事与趣闻。为科学家、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科技申报与成果管理服务。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相互交流。

发布于:北京市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九游申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